
天予要取-抓住全球化的機會
歷史總是會給每一個國家一些機會,如果能夠順勢,自然可以有機會崛起,如果天予不取,那麼不只失去機會,而有可能反受其咎。
在歐洲大陸仍處於一片黑暗的中世紀時,威尼斯自我突破,用轉運貿易帶來財富,它抓住了拜占庭衰敗的時機,決定攻打君士坦丁堡,為威尼斯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即使遇到興起的鄂圖曼帝國,它也會懂得用外交與政治協商來維護既有的貿易利益。但是,當新航線時代的來臨,全球市場成為下一個競爭的舞台時,威尼斯仍然固守傳統的利凡特東方貿易,威尼斯的衰落也就幾乎成為必然。
尼德蘭也抓著了十七世紀的黃金歲月。首先,它掌握著了地理大發現的天時,當地中海逐漸退卻光環,整個經濟重心北移的時候,阿姆斯特丹順勢利用地理位置優勢與高明的金融經濟政策,瞬間成為北方的經濟大城。其次,趁著英國、法國與日耳曼的民族經濟尚未形成的時機,迅速地搶占海外市場,舉民間之力成立「東印度公司」,以全球第一個多國公司的形態,為尼德蘭創造了財富。但是,當時代的巨輪走向民族經濟時,尼德蘭不能在金融與經濟政策上再做調整,終而導致尼德蘭時代的結束。
芬蘭與瑞士算是識時務的國家。面對強權蘇聯,芬蘭開始還會嘗試抗拒,瑞士則是從頭到尾順勢而為。冷戰結束以後,芬蘭抓住資訊科技的機會,一個「諾基亞」(Nokia)公司就為小小的芬蘭創造了莫大的財富。而瑞士,不論在任何時間,都了解它的角色就是為全球服務,從國際紅十字會、國際聯盟與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國際衝突的協商地,瑞士不僅不拒絕任何全球給予的機會,而是張開雙手歡迎,當然,這不只為瑞士帶來了榮譽,更帶來了財富。
如果區域整合是小國的必要選擇,那麼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等於給了小國更多的機會。愛爾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愛爾蘭不太容易成為大英國協的自治領,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愛爾蘭的獨立時間可能還沒有到來。愛爾蘭的大多數政治菁英不是憑空地追求國家獨立,而是累積能量,然後抓住時機,長達近八個世紀的期待終於成為事實。
1990年以後是資本主義席捲全球的新世紀,一個全球市場已經形成。愛爾蘭知道一個內部紛爭的國家無法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標的,它終於願意與英國共同放下關於北愛爾蘭問題的爭議,同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雖然愛爾蘭不願放棄自己獨特的語言,但是它更了解到英語才是它迎接全球化的工具,也是全球企業願意來愛爾蘭投資設廠的主要原因。沒有英語的優勢,全球公司要進軍歐盟,不會選擇愛爾蘭,沒有英語做基礎,愛爾蘭也不可能成功地成為歐洲的「電子轉運中心」(e-hub)。
愛爾蘭抓住了英國不願意加入歐元的機會,吸引了大批願意進駐歐盟國家的跨國企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與全球的市場網絡。愛爾蘭也將它過去的歷史轉換為發展的動力,一批一批昔日為了新生活而被迫移民美國的愛爾蘭後裔回到愛爾蘭,成為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如果不是處於全球化的時代,居於一隅的小國,它們的發展難以跨越地理的局限,但是一個懂得把握機會的小國,會知道如何利用它的優勢。例如愛爾蘭利用它的語言優勢、瑞士運用它的地緣優勢、芬蘭掌握它的科技優勢,當然,還有西歐現在所有的小國,都擴張它們的西方文化優勢,為自己創造崛起的契機。
正如同很難想像一個小國會放棄自己的地利優勢,我們也更難想像一個小國會自願忽視上天所授予它的良機。全球化固然有利於大國在經濟上攻城略地,但是超越地理限制的全球化不是更給了缺少土地的小國一個更好的機會?只要它們能夠以開放的思想、包容的態度、靈活的身段、優質的人力,何嘗不會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