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利勿失-必須站在巨人肩膀
威尼斯雄霸南歐數個世紀,尼德蘭是十七世紀的海上霸主。但是人口太少,土地不多是它們先天的宿命,當西班牙、法國逐漸發展成為民族經濟體時,威尼斯就必然感受到了壓力。當英國完成光榮革命與開啟工業革命時,尼德蘭已經注定不是對手。這些小國固然可以發展成為以服務業或金融業為主的「虛擬國家」,即「頭腦國家」,但是它也必須想想,供養養分的「身體」在哪裡?它如何與一個既是「頭腦」又是「身體」的大國競爭?
精明的荷蘭知道本身的局限,很快的了解到,必須以歐洲大陸做為發展的身體,在二次大戰後,荷蘭是最積極推動歐洲共同體的國家之一。荷蘭經由共同體的機制把歐洲變成它的身體,用以推動荷蘭的全球企業。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上,荷蘭知道打不過英國、法國或是德國,但是在共同體內,這三個國家反而成為荷蘭推動全球企業或爭取商機的助力。
另外一個國家就是愛爾蘭,由於有了歐洲單一市場,愛爾蘭的廉價勞工才能夠在初期讓世界選擇愛爾蘭做為進入歐洲共同市場的橋頭堡。由於參加了歐洲共同體,愛爾蘭可以不再受英國的約束,直接在歐盟體制內與其他歐洲國家互動。愛爾蘭追求獨立大約七百餘年,但是在獨立後不到二十年就願意加入一個必須讓渡部分主權的歐洲共同體。愛爾蘭沒有因為自己堅苦抗爭所得到的彌足珍貴主權,而堅持主權的完整與不可分割性,並用以為由拒絕加入歐洲共同體,因為它了解到主權固然是必須,但是不參加歐洲統合是不會有未來。不只愛爾蘭這麼想,冷戰後脫離蘇聯的中東歐國家也是如此認為,進入歐洲統合才有機會獲得經濟與政治的權力。
芬蘭當然也是了解小國的崛起之道。冷戰期間,在安撫蘇聯之餘,它就參加「北歐理事會」與北歐各國形成一個自由的貿易區,並與「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建立起聯繫會員國的關係,蘇聯一瓦解,它就急著參加歐洲聯盟,為自己的經濟增加更大的市場。
威尼斯、熱那亞、米蘭、佛羅倫斯,都是義大利的重要商業城市或共和國,由於它們的分裂與無法合作,導致無法與強大的民族經濟體競爭,最終使得南歐的經濟一直落後西北歐,一直到今日。我們可以試想,如果當時以威尼斯為首的義大利城邦也有經濟共同體或共同市場的概念,十七世紀的荷蘭,十八世紀的英國,不見得是義大利城邦共同體的對手。
對於小國而言,它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去開創自己的未來,把大國拉在身邊,用它的人口、土地與資源創造商機,是崛起的不二法門。「站在巨人肩膀才能看得比巨人更為遙遠」,「借力使力」才能夠放大自己的能量。歐洲聯盟的經驗可以看出,小國爭先恐後的急於加入,為的就是強化自己的腹地與市場。我們還沒有聽說歐洲哪一個國家要自外於歐洲統合,也很難理解,哪一個亞洲國家仍然排除在亞洲經濟整合之外而不覺痛癢,當然也更難想像,哪一個國家會自願放棄鄰近大國的商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