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失敗的無限價值

有些人一看到他49歲之前的失敗紀錄,大概就會知道他是誰了:

1809年、他出生在寂靜的荒野上的一座簡陋的小屋;
1816年、7歲,他全家被趕出居住地;
1818年、9歲, 34歲的母親不幸去世;
1831年、22歲,經商失敗;
1832年、23歲,競選州議員,落選;
1833年、24歲,向朋友借錢經商,年底破產
接下來花了16年,才把這筆錢還清;
1835年、26歲,訂婚後即將結婚時,未婚妻病逝,因此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27歲,精神完全崩潰,臥病在床6個月;
1843年、34歲,參加國會大選,又落選了;
1846年、37歲,再次參加國會大選,這次當選了!
1848年、39歲,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1849年、40歲,爭取出任肯德基州土地局長,遭拒;
1854年、45歲,競選參議員,落選了;
1856年、47歲,爭取共和黨副總統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張;
1858年、49歲,再度參選參議員,再度落選;

從以上的簡歷中,在一連串失敗之後,他卻以生命的最後七年寫下了輝煌的歷史,51歲他當選了美國第16任總統;55歲(1864年),連任美國總統,並領導北軍取得勝利;56歲(1865年),結束內戰、解放黑奴。同年,在華盛頓州福特劇院遇刺身亡。

他就是阿伯拉罕˙林肯,在現代社會,我們幾乎已經不可能看見像林肯這麼悲慘的成長歷程,不過,林肯艱難的一生,卻可以告訴我們「失敗的無限價值」,只要不放棄追求希望的努力、熱情,失敗並不可恥;失敗也不會是不能改變的;失敗甚至可以帶領一個人更發奮的走向成功。
林肯的故事也是過去一百多年來美國夢的象徵、中產階級奮鬥的指標:「透過奮鬥,任何人都可以改變生命的處境,迎向希望與成功。」

面對大通膨的壓力及大洗牌的恐慌,林肯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帶給大家一股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