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小國崛起

小國崛起第02 篇:商業至上-不受意識形態左右
做為一個小國,商業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也是致富的唯一途徑。
有的小國終其歲月,只是商業環結上的一個小點,有的小國卻可以開創新局,成就一片江山。 處於中世紀的威尼斯,就了解到商業應該不分國界、宗教、意識形態的道理。威尼斯根本不在乎教皇或羅馬皇帝對於它與「異教徒」貿易的反對,它的商船成為新月旗世界與十字架世界之間的橋梁。對於威尼斯人而言,「首先他是一個威尼斯國民,其次才是基督徒」,亦即如何為威尼斯創造財富,遠比給上帝帶來榮耀更為重要。

「十字軍東征」對於歐洲國家來說,是使命也是榮耀,但是對威尼斯而言,如何利用十字軍東征創造財富更為重要。在威尼斯總督看來,沒有利潤,威尼斯不必要協助十字軍。威尼斯更利用十字軍去攻打長期的基督教競爭對手,而不是伊斯蘭城市,在關鍵時刻,它更毫不猶豫地利用十字軍打下同屬基督教文明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成就了威尼斯數百年的霸業。至於拜占庭是否因此虛弱而走向死亡,也不是威尼斯關心的問題。因此,它毫無心理障礙地與崛起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繼續做生意,為的是確保它在利凡特的東方貿易。 

尼德蘭何嘗不是如此,與威尼斯一樣,都是「商人共和國」,政府就是一個股份公司。在尼德蘭,荷蘭的大議長就是總經理,在威尼斯,總經理是總督;在尼德蘭,議會是董事會,在威尼斯,參議院是董事會。在這兩個國家,人民都是股份公司的持有人。所不同的,尼德蘭創造了一個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東印度公司與一個可以做股票買賣的阿姆斯特丹銀行,而威尼斯還是以個別的商人來成就他們的事業。 

這兩個商業共和國,所有的政治體制都是為商業而服務,威尼斯是一個標準的重商國家,政府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商人創造商業利益;尼德蘭則是另一種意義的重商國家,政府的一切作為都以不妨害人民追求商業利益,以現代的述語來說,尼德蘭走的是自由放任式的經濟政策道路。 或許在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是多麼的勢利與狡猾,而荷蘭人也掀起了金融史上第一次因為投機而引發的金融風暴。但是這兩國,一個是無地可耕、無石可採的小島;一個是由大多數土地低於海平面溼地,它們在必須靠著向外擴張才能生存與發展的信念下,揚帆遠航。如果它們拘泥於政治的意識形態,它們不可能有機會創造財富,如果它們的政府不能以商業掛帥,為商人排除貿易困難,整個國家將無法開創商機。 

小國要想崛起,不僅在商業上不應受意識形態左右,也需要保持靈活的彈性。威尼斯在商業貿易之餘轉移至工業生產,熱那亞在貿易受挫後轉向金融發展,都成就了它們另一番事業。但是當這兩個國家逐漸忘掉了立國精神後,也就逐漸走向衰落。威尼斯富裕後商業政策變得保守、性格上從海上的冒險家變成了地上的食租者;熱那亞拘泥於宗教因素,將金融資金壓在同屬天主教的西班牙與法蘭西,而沒有投資在即將崛起的新教國家英格蘭。忘掉了前輩們的靈活彈性,注定了這兩個城邦在全球經濟與金融的讓位。 

對於小國而言,「以商立國」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它不可能玩得起大國的軍事遊戲,就如同威尼斯無法長期的與土耳其對峙,最後也不是拿破崙大軍的對手,尼德蘭最後也難以抗拒英、法等國的軍事挑戰。近代的小國,例如瑞士、芬蘭、愛爾蘭,都是努力從商業上尋求自己的國際定位,也是積極地將意識形態放在兩邊。即使當代從戰敗爬起的西德,也是放棄自己的「軍事大國」之夢,排除經由擴張領土求發展的國家戰略,而將自己定位為「商業王國」,用科技來支撐這個王國,用商業來拓展它的版圖,而不是用「軍事強權」或參與強權「地緣競逐」來增加國家威望。(待續,本文取材自《小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