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小國崛起

小國崛起第01篇:
關鍵抉擇─崛起的軌跡

編按:每一個國家都希望崛起,不只是大國,小國也是如此。求生存、逐發展、爭榮耀,幾乎是每一個人與國家必然的思考,關鍵在於他們有沒有格局與能力來完成他們的夢想。 威尼斯決定以大海作為財富,不受意識形態左右的發展海上貿易,是崛起的關鍵,以「商人共和國」的方式出現在國際舞台是威尼斯能夠累積財富的原因。利用十字軍東征機會於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擴張了威尼斯共和國所需要的領土,1380年與熱那亞的海戰決定了威尼斯在地中海與東方貿易中的霸主地位。不問國際政治,只問商業利益創造了威尼斯約六百年繁榮。熱那亞則是迅速做了轉型,從貿易轉向金融,成就了1557到1627年的歐洲金融的「熱那亞時代」。 

1501年,一艘滿載印度胡椒和肉桂的葡萄牙商船,徐徐駛進安特衛普港口,從此結束了威尼斯商人獨霸西歐香料市場的歷史,而1585年安特衛普的陷落,成就了阿姆斯特丹的歐洲商業地位。1602年十四個小東印度公司整合為一個大的東印度公司,是全球第一個以信用投資所建立的多國企業形態,也是尼德蘭賺取財富的嘗試。1609年第一個近代銀行出現在阿姆斯特丹,象徵著尼德蘭這個「以商立國」的共和國,是依靠商人的資本力量而不是國家的財政,創造了十七世紀的海上商業王國。 

1219年瑞士「老三州」的防禦結盟開啟了瑞士的邦聯制度。拜三十年戰爭之賜,瑞士在1648 年獲得獨立。1674 年瑞士莊嚴宣布未來以中立國行事。1798 年拿破崙的軍隊輕而易舉地打破了瑞士的中立。列強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在1815 年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中再次確定瑞士的中立。1848 年瑞士在歐洲革命動盪中制訂憲法,從邦聯變成聯邦以鞏固其中立政策。1863 年「國際紅十字會」的前身「救援傷兵國際委員會」由瑞士人創立,它的義行功能與瑞士的國家中立相互截長補短,為瑞士贏得了國際尊敬。兩次世界大戰瑞士都保持中立,而且利用中立取得龐大國家利益。2002 年加入聯合國,結束其法律意義上的中立,但是為了自身利益,迄今仍不願加入歐盟。 

1517 年將《九十五條論綱》貼在教堂前的馬丁路德留給普魯士一個有利德意志統一,但是也有利於普魯士專制統治的思想。1618 到1648 年的三十年戰爭使得日耳曼幾乎消失。1648 到1786 年統治普魯士的三位重要君主,將國家帶入軍國主義的道路。1807 年開啟政經改革,1810 年創立洪堡柏林大學與戰爭學院,代表普魯士以現代國家進入國際舞台。1807 年費希特喚起日耳曼民族主義的演講與1814 年繼任柏林大學校長的黑格爾所倡導的國家意志,使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有了民族主義的色彩與合理性。1818 年的關稅同盟為普魯士未來統一德意志起了開端。最遺憾的是,1848 年失敗的法蘭克福制憲會議讓德意志失去了以憲政統一德國的機會。1866 年打敗奧地利,普魯士成為德意志內部的唯一霸主。1871 年打敗法國,在凡爾賽宮宣布德國統一。這一路用鐵與血打下的統一江山,成就了普魯士的崛起,但是給德意志與世界都帶來了災難。 

芬蘭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於1917 年獨立。結束於1940 年的冬戰與1944 年的續戰,改變了芬蘭後來的國政方針。芬蘭知道自己不可能真正的中立,只有選擇與蘇聯妥協的道路。1948 年芬蘭與蘇聯簽訂了做小扶低的《友好互助條約》,確定不得罪蘇聯的原則。謹小慎微的態度一直延續到冷戰結束都沒有改變。蘇聯一瓦解,芬蘭立刻就廢除了《友好互助條約》並申請加入歐盟。1995 年成為歐盟一員,芬蘭發展的地緣政治與經濟自此完全改變,可以自由自在的崛起。 

愛爾蘭從1171 年起成為英格蘭統治的一部分,七百多年間,愛爾蘭為了宗教與土地與英格蘭進行流血與議會的抗爭。1848 年的馬鈴薯大飢荒使愛爾蘭幾乎喪盡元氣。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 年愛爾蘭主動宣布獨立,但是英國不承認。1921 年英國同意愛爾蘭取得「自治領」資格,而不是「共和國」。愛爾蘭再透過議會抗爭,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機會,於1948 年宣布成立「愛爾蘭共和國」,但是英國堅持不放手北愛爾蘭,留下了歷史問題。1971 年愛爾蘭加入歐洲共同體,1987 年歐洲單一市場成形,給予愛爾蘭運用地利的良機,1993 年歐盟成立,愛爾蘭的商業更是如虎添翼。二十世紀末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給了這隻被譽為「塞爾特之虎」躍起的機會,2005 年與北愛爾蘭政府的全面和解,擱置爭議,更是愛爾蘭能夠和平發展的關鍵。 

回顧一段千年歷史不是容易的事,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些小國崛起的經驗中再重新檢視它們如何在關鍵時刻做了關鍵的抉擇。(待續,本文取材自《小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