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巴菲特人生註腳 -- 雪球

巴菲特他形容自己站在高山上逐漸滾雪球下山,愈滾愈大。只是滾的不只是金錢、人脈,還有對社會的熱情,和對下一代的關心。最後他將85%股票、值370億美元捐回給社會,再創奇蹟。
樹不會長到天上去,巴菲特卻覺得他可以幫助新樹苗生根。他不曾一日不關心公司的業務,卻在思索如何度過餘生才理想時,被好為人師的衝動給撩撥起來。一段時間以來,他常向美國各地的大學生發表演說,到他們的學校去,或者在奧馬哈接待他們。他喜歡和學生對談,因為他們的習慣還沒養成,仍然年輕,能夠充分利用他所說的話。

「我很早就在捏自己的小雪球,如果晚個十年再捏,情況會和現在它在山坡上的位置很不一樣。所以我建議學生,如果你比別人早一點起步─不必早太多,但總比晚起步要好很多。而信用卡使你落後別人許多。」

2008年,他首次成為世界首富。他樂於慷慨分享個人所知,所以願意花幾個月的時間,一年寫一次致股東信;他愛表現,所以想在股東大會放置移動式房屋;他頑皮淘氣,喜歡玩樂,所以願意為床墊代言。他內心的記分卡促使他堅守安全邊際。他純粹出於熱愛,成了孟格所說的「學習機器」。

巴菲特過77歲生日時,想到自己活過的歲數,占美國歷史的1∕3。他無法像以前那樣整天閱讀,因為有一隻眼睛的視力減弱,後來戴上助聽器。他講話的速度遠比從前要快,更容易感到疲累,但商業判斷力依舊快速且銳利。

「如果你裹在正確的雪球裡面,它一定會滾下去。
我的意思不是只指錢滾錢,就瞭解這個世界和結交什麼樣的朋友來說,也是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必須做選擇,而且你必須是雪花願意掉落在身上的那種人。

其實,應該說你必須是本身的那團濕雪。你最好是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生命的運作方式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