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CEO 專輯

中國創業─百度:中國科技界的超級巨星

中國出生、洋味十足的創業家李彥宏,用他在矽谷學來的東西,發明了一套優越的中文搜尋引擎,在中國打敗谷歌,不到十年,他在家鄉成了百萬富翁(美元),也是科技界的超級巨星。 從中國百年歷史的紫禁城來到北京東北方數十公里的現代高科技區,要花上一小時。在這條東西向橫貫北京中心的長安大街上,計程車穿過幾條首都外圍的環狀道路或高速公路。正當我們以在尖峰時段的典型速度緩慢前進之際,還得一面閃避行人跟擁擠的烏賊公車。喇叭聲此起彼落,令我不禁懷念起五年前這條大街滿是腳踏車的景象來。  

從這座城市灰濛濛的小紅計程車後座,看著這混沌的景象,我搖上車窗,空調開到最大,以隔絕噪音和那令人窒息的黃色污染物。終於,我們來到目的地---專為網路與軟體新興企業成立的中關村高科技區。四環路的北向車道邊緣,是櫛比鱗次的總部大廈,就好像從舊金山機場到聖荷西;雅虎、甲骨文、思科(Cisco)和英特爾(Intel)在矽谷與101號高速公路接壤。計程車司機停靠在一棟辦公大樓的入口,「理想國際大廈」的名字象徵中國創業新紀元的樂觀精神。另一個象徵國家經濟快速進步的,則是一樓的汽車展示中心,此處展示的最新款BMW足以讓比佛利山莊的人駐足側目。 往上走,十二樓是代表中國新興科技經濟體的總部,也是國內搜尋引擎的龍頭,不是谷歌,而是百度。我來此訪談李彥宏,他是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也是中國最知名與成功的網路創業家之一。李彥宏這名字的辨識度,還比不上佩吉(Larry Page)或布林(Sergey Brin)這兩位在史丹福大學讀書就發明谷歌的電腦迷。但在中國,李是科技界的超級巨星,也被一群有心創業者奉為偶像。 李彥宏是目前中國最大搜尋引擎百度背後的策劃者,這是他成立的第一家公司。他是中國年輕一輩科技創辦人的先驅;這群「海歸派」,以抄襲美國網路公司為主,將功能在地化後以此賺大錢。  

李彥宏享有的明星地位,要歸功矽谷與中國文化的融合。1999年,他在北京成立百度,向矽谷的創投家籌募資金,並借用當初使加州灣區成為創業熱點的構想---新進員工的股票認購權---哪怕他們大多不熟悉資本主義跟創業精神。 李彥宏在發動最後的致勝策略前,模仿的是三家相當成功的美國科技公司。在中國,百度就像美國的谷歌,人們上百度尋找餐廳,甚至是解決醫療到物理學的問題。 接著,就連創新力十足的谷歌,在中國也不是李彥宏的對手。百度擁有更快速、更可靠的搜尋引擎,製造出更精確的中文搜尋結果,也提供更多在地化功能,例如「即時簡訊」深受中國網路使用者歡迎。總而言之,主場優勢加上複製策略,讓百度在2004年開始賺錢。 第二年,來自高曼亞洲(Goldman Sachs Asia)與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的投資銀行家,以更勝中國網路經濟快步調的速度,開始遊說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當時另外幾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還有數位廣告公司分眾傳媒(Focus Media),以及線上遊戲公司盛大網絡(Shanda Interactive)與Tom多元媒體(Tom Online)。  

2005年8月5日,李彥宏敲響開盤鐘,象徵他甫成立五年的新公司股票公開上市。中國內地貧困城市出身的新手創業家,可想而知是戰戰兢兢、不知所措。當百度的股價從27美元飆高到122美元時,他簡直難以置信。這也是自從2000年網路高峰以來,納斯達克最好的成績。 那年年底,百度的市值為2.88億美元,在26家同樣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中,排名第六。百度不同於許多稍後狂跌的飆股,它的股價緩步上揚,2007年11月甚至破了400美元。一鳴驚人的表現,加上李彥宏在百度的大量持股,使他立刻成了百萬富豪,但還略遜佩吉和布林一籌。根據2006年《富比士》(Forbes)中國四百大富豪排行榜,李彥宏在中國富豪榜排名第26,淨值6.45億美元。

李彥宏的長征

谷歌來勢洶洶,李彥宏卯起來應戰。他在一個名叫陽泉的地方,從一位內向的電腦科學家,奇蹟似地搖身成為科技明星。這是個120萬人的內地城市,距北京西南邊約380公里的採礦區。李彥宏在五名子女中排名老四,文化大革命期間成長於此,之後以他的英文名「羅賓」打響名號。 

李彥宏靠著聰明才智進入北大,1989年就讀大二,天安門政治暴動和槍殺事件導致校園暫時關閉,灰心的他於是開始尋找另一片天。大學畢業後,他申請到美國讀書,最後在紐約州立大學的水牛城分校拿到研究生獎學金,1994年取得電腦科學碩士學位,主修資料擷取,也就是搜尋的根本。 

李彥宏服務於美國科技公司時,了解到創業家的報酬。他在道瓊公司(Dow Jones & Co),以及迪士尼擁有的搜尋公司---搜信(Infoseek)從事軟體工作五年,並在IDD公司(IDD Enterprises)擔任資深顧問。這是家網路金融資料的服務機構,出版《投資經紀商文摘》(Investment Dealer's Digest)週刊。1995年道瓊收購IDD,這筆交易讓李彥宏的上司拉夫斯基(Larry Rafsky)賺進好幾百萬美元。李彥宏說:「我來美國前,感覺自己成功的機率並不大,但是見到他成功後,我明白在科技創業的領域中,誰都可以搞得轟轟烈烈。」 

於是,李彥宏開始牛刀小試,幫《華爾街日報》的電子報開發軟體。沒多久,他就想出一種電腦化的方法,根據相關連結的數目對網站排序,從而整理網路上的大量資訊。當道瓊對他的搜尋技術表示不感興趣後,李彥宏於1997年6月離開公司,並在美國取得一項專利。如今,在紐澤西經營出版軟體公司艾快爾媒體(Acquire Media Corp)的前老闆拉夫斯基,仍稱讚李彥宏是「我所遇過最聰明、最努力的人之一。」當谷歌的共同創辦人佩吉與布林正在為網路搜尋修改數學公式的同時,李彥宏也在做同一件事。1997年夏天,當佩吉和布林無意間想到排序公式,讓谷歌從此成功到一發不可收拾之際,李彥宏正在美國的電腦大會上展示他的技術。他在那裡遇到網路搜尋引擎先驅「搜信公司」的技術長張以緯,沒多久就加入工程師的行列。 

「威廉(張以緯的英文名)說服我加入他的行列,要我開發第一代搜尋引擎。」李彥宏說。他回想在網路正夯的時候,花兩個禮拜躲在一間大會議室裡寫軟體程式碼。然而,當迪士尼公司於1999年收購搜信,將他的計劃擱置一邊時,他的希望便破滅了。不過,當李彥宏的上司從這筆生意中成了百萬富翁後,也將他的創業本能推升到更高速度,這正是促使李彥宏回到中國創業所需的動力。 

「我是個中國人,認為中國經濟將非常強勁。我認為中國在網路上落後美國5年,而我不確定美國還有多少機會。」李彥宏說。他在中國發現許多潛力,一如90年代的矽谷。受到矽谷的創業熱影響之深,李彥宏提筆寫了本《矽谷商戰》(Silicon Valley Business War),1999年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書中將雅虎、網景(Netscape)等網路領導者早期的網路戰爭,做了寫實報導。2006年秋,我再度前往北京。我在幾個月前剛訪問過李彥宏,找出一些原始資料,讓我對百度的快速竄起有了些線索。我注意到,北京的同事們在尋求任何解答時,會自動轉向百度。 

我的探索把我引到另一位低調的共同創辦人徐勇,我是透過百度早期的投資人張帆才找到他的。某個星期天早上中午時分,我打電話給徐勇,留了口信,解釋我來電的理由。令人訝異的是,他竟然在15分鐘內回電。於是,我們約好下星期在上海某處見面。我跟徐勇約在上海新埔東區洲際大酒店的大廳見面。在兩小時多引人入勝的訪談中,他細數百度過去不為人知的早年歲月。整件事從1997年前後的矽谷開始。徐李兩人是由李的妻子梅莉莎(Melissa)介紹認識,她是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生物學博士。同為中國人加上興趣相投,徐李兩人一見如故,徐勇在知性上的天分與李彥宏不相上下,北大畢業後拿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生物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兩家新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服務。 

徐勇不僅對創業躍躍欲試,和矽谷的關鍵投資者也頗有交情。徐勇在1998~1999年間,拍攝紀錄片《矽谷之旅》(A Journey to Silicon Valley)時跟當地的創投業者結緣,這部片子後來在中國的國營電視網央視播出。在120小時左右的拍攝過程中,徐勇訪問了矽谷的傳奇人物,像是思科系統的董事長兼執行長,也是科技界勇者的錢伯斯(John Chambers)、不久前自英特爾退休的程式撰寫員虞有澄,以及兩位創投家:德豐傑的傑佛森(Steve Jurvetson)和半島資本(Peninsula Capital)的鮑柏金(Bob King)。李彥宏在史丹福看了徐勇的紀錄片後精神大振,立刻邀他第二天共進午餐。 

在加州桑尼維爾(Sunnyvale)的某間中國餐廳,李彥宏大力遊說徐勇成為他的夥伴。「一開始我還沒把握。當時我有兩個創業計劃正在進行,」現年43歲的徐勇回想,「如果我能幫其中一個計劃找到資金,我就辭去工作。」不過,徐勇被李彥宏的不屈不撓以及大膽想法說服。他運用人脈,讓鮑柏金聽到李彥宏的構想。不到一個禮拜,鮑柏金準備就緒,找來第二位投資者「正直合夥投資公司」(Integrity Partners)。1999年末,他們共加碼120萬美元。 

「當百度拿到錢,而我那兩個事業卻沒有,於是羅賓跟我雙雙在十二月中辭去工作。」徐勇把其他點子收了起來,「我們取得共識,搭飛機到北京。先找一處辦公空間,然後開始雇用員工。」就在返鄉後幾個禮拜,兩位共同創辦人於2000年1月18日,在北京拉開店門。

尋求真理

興致勃勃的兩位創辦人將新公司命名為百度,意思是「尋求真理」,以及對理想的不懈追尋。這名字來自一位宋朝詩人,象徵這家新公司沿襲中華文化的傳承。在百度網站上,一頁用英文寫成的「投資人關係」企圖解釋這首複雜、情感豐富的詩,說到它「將在淒美中尋找幽微的美感,比喻成在面臨人生許多阻礙的同時,追尋自己的夢想。」 

徐勇說出百度曲折迂迴的成功之路,也道出工程師們如何從中國頂尖大學一畢業就被雇用。矽谷的例子讓菜鳥躍躍欲試,相信只要努力使公司成長,就能賺大錢。百度的公開上市,確實讓徐勇等開國元老從股票認購權上大賺一票。徐勇成了百萬富翁,目前從事投資中國的新興企業,並且提供諮詢服務。 

「我們跟這群人在整體視野上相同,」徐勇說,「我們採用矽谷文化的祕訣,就是容忍失敗、容忍差異、資訊無障礙地自由流動。我們告訴他們,說我們有個民主環境,身為優秀工程師的他們,可以把想法變成產品,這些都是創新的基礎。」我們坐在舒適的椅子上俯瞰暮藹的天際線時,徐勇對我說:「那是個了不得的創業實驗,當時沒把握能不能成功。」 

的確,他們險些沒能成功。徐勇提到,百度在三個幾近複製美國成功網路事業的案子上失敗,第四個計劃才終於賺錢,那就是一個專為消費者設計、類似谷歌的搜尋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