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重視貢獻,人際關係才具有生產性。這才是真正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效的管理者》 彼得.杜拉克「如果要說成功有何祕訣,那就是接納別人觀點,並用自己和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的能力。」亨利.福特
不以「施予」,而是以「貢獻」為基礎
與人交往的模式不外乎「分享(give and take)」或「施予(give and give)」。
「分享」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施予」的語氣聽起來可就值得質疑了。「施(give)」這個字眼聽來像是敘述由上往下的關係,在語感上顯得有點驕傲。因此比起「施予」,我一直將「貢獻(contribution)」看得更為重要。人際關係,應先想到的是「自己對他能有什麼貢獻」。該秉持的心態不是由上至下的「給予」,而是「應該為他貢獻些什麼」、「應與他分享一些自己手頭上的情報」、或「向他提供一些自己所擁有的價值」。
人脈無法於短期內建立
憑藉槓桿人脈術,是無法在短期內建立人脈的。欲加強信賴關係、讓彼此都能獲得成果,至少須具備可觀望數年的長期視野。雙方宜透過相互貢獻熟悉彼此,紮實地建立起互信;這當然是需要時間的。不過隨著接這種觸的逐步累積,最終必將獲得碩大的回報。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言:「人往往會過度高估一年內所能做的事,但卻嚴重低估未來五年所能完成的事。」人際關係也是如此,想在一年有些顯著的進展,一開始就想建立深厚的關係,是十分困難的。反之,只要有五年來相互貢獻的累積,彼此的關係便可能變得相當深厚。
朝大目標逐步經營人脈
或許有人認為:「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我需要立刻擁有人脈」。但秉持這種動機建立人脈者,大都不會進行得多順利。原因是以滿足自己需要為出發點的心態過於短視,導致這種人脈奠基的基礎淪為對對方的要求使然。如此一來,自然難以構築出長期性的良好關係。應秉持的態度,最好是明確地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麼,珍惜與他人的關係,並選擇與心智層次高的夥伴建立關係。如此一來,即使現在距離目標仍非常遙遠,也能在身邊夥伴的影響下持續朝目標邁進。
結識名人好處少
似乎有不少人認為,「人脈」=「和有名有勢的人交朋友」。例如,有些人會在派對上到處搜尋名人,換到了名片便感到滿足。似乎認為對方越有名有勢,這就越是個「有力的人脈」。此外,即使結交到了名人,倘若這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層次要比自己高出許多,自己所能提供的貢獻應該也少得多,關係可能淪為只是一味求教於人的單向交往。這種有欠均衡的關係,到頭來應是難以持久的。再者,名人裡不乏“發展性“已經變得十分稀薄的例子。
以名人為中心的團體,常會出現聚集在他周遭的人心靈層次較低的情況,加入這種團體,恐將導致自己的心智層次也隨之降低。槓桿人脈術的目標並不是和名人建立人脈。這就好比先前以創投所作的比喻,較之購買知名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尚處於早期階段未上市企業要來得有趣得多。
如此所培養出的關係不僅光建立在資本上,還可能為彼此介紹人、一同創業、也一同成長。倘若對方是個名人,大概就難有這種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