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怎麼擺?關係獲利!
在店內到處都擺放購物籃、購物車和購物袋,讓大家有空間容納衝動性消費,是宜家創辦人坎普拉提升獲利的創新思考。
瑞典組合家具先驅宜家家居(IKEA)早期曾經藉由打破模式,使獲利幾乎在一夕間攀升。
宜家最初的商店概念是為顧客打造家具超市,顧客走進店內,抓一台購物車,穿梭在仔細建構的走道系統間瀏覽貨架,挑選符合需求的商品,再把滿載的購物車推到類似超市的結帳櫃台付款。系統運作平順,讓宜家變成全球最大、獲利最好的家具公司。
宜家創辦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IKEA中的IK由來)想找個方法,在不大舉投資下提升店內的銷售與獲利。他要求員工重新檢視超市模式,看看還有沒有改善的空間。他們到傳統超市觀察顧客時,發現一件奇怪的事:購物者往往只拿起購物籃,走到自己感興趣的走道,把牛奶、蛋、麥片,或許再加上一點其他日常必需品放進籃中,就去排隊結帳。途中,他們可能會對衝動性購買品(餅乾或特價的汽水 )感到遲疑,然後就此路過,為什麼?因為籃子已經滿了,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超市只在入口處擺放購物籃或購物車而已。於是宜家的員工便問:要是我們在店內到處都擺放購物籃、購物車和購物袋,讓大家有空間容納衝動性消費,那會變成什麼樣子? 人類比較善於依循舊模式,而非思考新方法。
宜家因為打破模式,一夕間大幅提升了店內銷售與獲利,而且幾乎不費任何成本。(本文取材自麥格羅.希爾將出版之《換掉你的鱷魚腦袋》)